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4篇
综合类   42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41.
目的观察补脾益气汤治打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打效〔方法将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51例(71只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36只眼),给予补脾益气汤治打;对照组25例(35只眼),给予芦丁片、维生素C片及维生素K、片口服,妥妥碘肌注治打}, 2周为1个打程,共治打3个打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0Ic,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 0Ic,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打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脾益气汤治打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打效显著、  相似文献   
42.
通过收集经液体培养的茯苓1号[Poria cocos(Schw.)Wolf.Strain 1]、茯苓5.78号(P.cocos Strain5.78)菌株菌丝体,并干燥后称重,比较其生物量产率;采用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菌丝体的多糖吸光度,从而测定出其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茯苓1号比茯苓5.78号生长速度快,生物量大;茯苓5.78号菌丝体的多糖含量比茯苓1号高。说明在相同的液体培养基条件下,茯苓1号、茯苓5.78号菌株的菌丝体生长速度不同;茯苓多糖含量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43.
九资河茯苓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及抑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声波技术,最大程度的提取茯苓多糖,并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其含量,优选茯苓多糖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首先,对茯苓多糖提取的超声功率、提取时间和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考察;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设计试验,以茯苓多糖得率为指标,得出最佳超声水提工艺条件为:超声功率120 W,提取时间27 min,料液比1:38,利用牛津杯法来探究茯苓多糖的抑菌性,在抑菌性研究中,茯苓多糖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的抑菌性。  相似文献   
44.
茯苓采后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其品质及干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进一步优化茯苓加工工艺,降低茯苓品质劣变风险,该文以传统"发汗"、水蒸气蒸制、鲜茯苓直接切制(无预处理)处理的茯苓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预处理方式下的茯苓品质、干燥动力学展开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预处理方式是影响茯苓品质的重要因素。①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水溶性多糖质量分数是鲜茯苓直接切制的1.5倍、水蒸气蒸制的1.7倍,水蒸气蒸制处理茯苓的水溶性多糖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鲜茯苓直接切制。②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三萜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鲜茯苓直接切制及水蒸气蒸制,水蒸气蒸制与鲜茯苓直接切制间无显著差异;通过适当控制"发汗"时间、"发汗"温度,可保持茯苓三萜含量不发生显著降低。③受传统"发汗"过程中物质迁移积累现象的影响,传统"发汗"处理茯苓的成品显著变白,色泽改善;水蒸气蒸制处理茯苓的成品显著变黄、变红,色泽变差。2)预处理方式是影响茯苓干燥特性的重要因素。与鲜茯苓直接切制相比,茯苓经传统"发汗"、水蒸气蒸制处理后,物料组织状态(硬度、孔隙率等)、化学成分(含量等)发生改变,从而使得毕渥数Bi显著增大(表明干燥过程中物料内部导热热阻的作用增大),形状参数β在0.3~1的区间内显著减小(表明干燥过程始终为内部水分扩散控制),有效水分扩散系数与传质系数显著增加,最终表现为干燥速率升高,干燥时间缩短。水蒸气蒸制处理在提升干燥速率方面的效果更优。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优化茯苓加工工艺,降低品质劣变风险,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茯苓品质形成及干燥动力学变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中药材发汗的机理与作用机制,促进中药材产地初加工的规范化提供试验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45.
茯苓的发酵研究及其动物免疫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表明 ,茯苓发酵培养经 0 - 48h的适应期 ,48- 144h的增殖生长期后进入稳定生长期 ,并出现pH值骤降 ,经检测 ,发酵液中含有包括十六烷酸和十八烷酸在内的有机酸 ;发酵罐培养在 12 0h生物量可达到 30g/10 0ml (鲜重 )以上 ;提取茯苓营养浓缩液多糖含量≥5 0mg/ml,氨基酸含量≥ 480mg/ 10 0ml,经动物试验证明 ,其具有显著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重金属及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46.
宁平  程水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87-4888
以茯苓菌为材料,采用Giemsa、番红O-KOH、结晶紫、石炭酸碱性复红以及Hoechest 33258 5种染料对茯苓菌丝进行染色,研究其核相及锁状联合现象。结果显示:Giemsa染色效果最好,番红O-KOH和Hoechest 33258次之,结晶紫和石炭酸碱性复红最差。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以及荧光显微镜下,采用Giemsa和Hoechest 33258染色可见茯苓菌丝为多核菌丝体,但难以辨别茯苓是否具有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47.
对辽宁、河南、湖北、湖南、福建和安徽各地引进的9个茯苓[Poria cocos(Fr)Wolf]菌株进行了12次筛选,结果证明,用PDA加20克/升松根煮液的培养基、在28℃下培养的编号5—(湖北)和编号6—(安徽)菌株,生长快、质地好。将转管3—4次、培养达20天的菌种,置于28℃以上、湿度85%以上,继续培养7—10天,形成子实体,进行有性繁殖,基本上解决了茯苓无性繁殖菌种易老化的问题。从各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析可以看出:有性繁殖中编号1菌株,具强、中、弱三条酶带、酶的活性强,在各菌株中最为优良。  相似文献   
48.
This paper reports that the crude polysaccharides were extracted with hot water and precipitated with alcohol from the fruitbody of mushroom Ganoderma apparatus and Poria cocos. The free proteins were removed from crude polysaccharides by sevag method, and then the polysaccharides were isolated and purified by Sephadex G-15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Each three pure polysaccharides (Ga-1,Ga-2,Ga-3 and Pc-1,Pc-2,Pc-3) were obtained by precipitating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alcohol. By using the method of TLC, we proved that three fractions of Ganoderma apparatus polysaccharides are composed of glucose (Glu), arabinose (Ara), mannose (Man), fructose(Fru),et al. and the three fractions of Poria cocos polysaccharides are composed of glucose (Glu), mannose (Man) and ribose (Rib),et al.  相似文献   
49.
采用5种白蚁防治方法,从防治效果、成本、操作复杂性上进行分析与比较,其结果差异明显。克百丹防治法在普通防治法上作了改进,防治效果有提高,克百丹防治加诱杀法比克百丹防治法、普通防治法防治效果更好,但成本偏高。克百丹防治加当年诱杀法与克百丹防治加隔年诱杀法2种方法都有特别好的防治效果,但克百丹防治加隔年诱杀法历时2年,较克百丹防治加当年诱杀法工作量大,防治成本偏高。  相似文献   
50.
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防治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研究茯苓皮中三萜成分的生物防治活性,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方法从茯苓皮中分离三萜类化合物,并通过波谱分析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9种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去氢齿孔酸(1)、去氢齿孔酸乙酰酯(2)、去氢齿孔酮酸(3)、3-epi-去氢土莫酸(4)、茯苓酸D(5)、茯苓酸C(6)、25-羟基-3-epi-去氢土莫酸(7)、16-脱氧茯苓酸B(8)、3α,16α-二羟基羊毛甾-7,9(11),24-三烯-21-羧基(9)。化合物4-7对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抑菌圈范围为3.00~5.90mm,化合物(1~5)和(9)对杀线虫(Panagrellus redivivus)活性的校正致死率在15.6%~3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